作者:李宜航
如果说世间有一种血脉永不被割舍,那就是文化;如果说人类有一种力量永不可战胜,那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进入新时代,我们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需要我们筑牢文化自信的长城,以更大的改革之勇、创新之锐,去从容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建构一座座诗意盎然、理想芬芳的文化高地。
若论文化自信,中国无疑是最有资格的。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5000多年没有中断,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新中国成立之时,毛泽东就在天安门城楼上信心百倍:“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当今之中国,确实最有底气谈文化自信,也最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这个“根”和“魂”,国家、民族无法屹立;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昭示更多镜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换言之,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要强起来;中华民族,从解决挨打,到解决挨饿,再到现在要解决挨骂……必须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必须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和中国智慧,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这一切都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都要依靠强大的文化自觉,都要仰仗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
文化学者尼尔波兹曼认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文化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娱乐至上带来的文化危机,目前已成世界性的顽疾,也是我们所应该反思、警惕的问题。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那么,如何增强国家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呢?我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
塑造文化情怀。文化情怀,蕴含在艺术风物、古色建筑、非遗工艺的每一寸肌理中,彰显于草长莺飞、敬天法祖、慎终追远的清明时节,寓大美在《诗经》之风、雅、颂,寄深情于苏曼殊、郁达夫、周树人的“独立苍茫自咏诗”……它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一份情感的无声滋长,是“我们感到自己所属的是某个民族,我们试图仿效我们同胞的习俗和风度”。很难精准地表达它,但它就是那么独立、强大、静水流深地存在着,既像直面自己内心的吟唱,又如反躬灵魂的远跋。塑造它,就是让文化情怀变得更加纯粹,真正回归文化本身,升华至精神食粮的咀嚼。简而言之,就是“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就是多创作正能量的好作品、多营造高格调的好氛围、多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新使命,就是让人民在耳濡目染中提升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审美层次。
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知,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这原本不应该是问题,但现实的确让我们焦虑——一是文化的多元特质本身,让认同不易。它是情愁,也是乡思,是等待,也是归来,是万马奔腾,也是一默如雷……它不太可能有整齐划一的显性标准。二是在历史上,传统文化既有火树琪花、光焰万丈,也有灰烟瘴气、陈言肤词,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需要涤故更新、推陈出新。三是从横向看,交流是进步的条件,但全球各种文化往来频仍、交锋激烈,以何种心智、心态来面对也是严峻考验。我认为,要增强文化认同,一要诚于“认祖归宗”。中华乃礼仪之邦,确曾“四夷相率而降服也”,不可妄自菲薄,而应引以为豪、恪守不违。二要勇于拥抱世界。既鼓励浸润于中国古典,也乐见漫游在西文精义,“近者悦,远者来”,在“打通两造、消泯畛域”中增强自信。三要善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充满诚意、美意、向上之意的新作佳咏,力克“争构纤艳,竞为雕刻”之旧习,达至“见素抱朴、气象混成”之化境。
推动文化竞合。“山林多奇采,大雅久不作”,显然已不合时宜。当今之世界,竞争漫于四野,决于一瞬,岂容闭门酣歌?必须寸阴是竞、万壑争流。要在质量上竞争,不能再生产文化垃圾,也不能再制造文化“老虎”,垃圾多了熏人,老虎多了咬人。要注意在文化产业上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既要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多生产“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好作品,极力避免陷入泥沼——“政府是投资主体,评奖是主要目的,领导是基本观众,仓库是最后归宿”。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加强中外人文合作,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特别是要大胆利用先进的互联网科技,来拓展我们的产业平台,提升我们的文化竞争力,能够走出去、走得稳、走得远。
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独特而宝贵的财富,有力证明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美国记者斯蒂尔1946年9月就曾感慨:“真的,我要是在延安住上十一天,那我一定也将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因此,一要贯彻好“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决不能让红色资源失色,决不能让红色记忆消弭。二要全国一盘棋,集中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重大影响、标志意义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让观众能感受到信仰的高度,触摸到理想的脉动,体味到品格的力量,愿意像诗人一样“带一万座大山来见你”。三要探索尝试用不同视角和各种高新技术,对红色文化再挖掘、再淬炼、再提升,把参观者吸引到历史情境、历史结构、历史叙事中去感同身受,以引发其情感共鸣和思想共振。
万里长城,乃中华民族的图腾,承载历史,昭示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鲁迅先生也说过,“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朝乾夕惕,衔胆栖冰,来共同筑牢我们文化自信的长城吧!
(作者李宜航,系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羊城晚报社副社长)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